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

如何免於金錢匱乏的恐懼?

如何免於金錢匱乏的恐懼?

一早在母親與協助代辦的行員電話接連催促下,邊為龕上的觀世音菩薩奉香奉茶,餵好貓清潔貓砂,衣服丟下洗衣機後,匆匆出門,趕往銀行對保。
 
在厚厚一疊對保文書中,一張接過一張,反覆簽上自己的名,次數繁複,讓那三個字變得越來越陌生,越來越與我無關。簽寫到最後一頁,行員開口問我,是他們(指核貸銀行)要你開戶的嗎?我說是,是媽媽要使用的。行員頓了一下,又說,戶頭不能借給別人喔。可是,從以前就一直這樣了。他們(指核貸銀行)知道嗎?知道。


行員沒再多說什麼。大概明白,金融專業或倫理規範,規矩條條列列,經個手罷了,在眼前這個發愣填完所有對保資料的人身上,也許看見坑洞、獸夾或鼠氈板之類的人生隱喻,別往下問比較好。
 
出發前,我是個、一直是個連「對保」這種基礎金融詞彙都未必能準確向行員說明要辦事項的人;「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」這類看似買賣話術的口訣,此時尤其諷刺。幾乎看都不看,就在每一頁陌生人遞上的紙張留下名字,任憑處置。非常自棄,非常活該。離開銀行後的路上,我不斷這樣想。
 
但我知道不能繼續這樣想。提醒自己,不要被房子增貸幾十萬、不要被接案收入單薄這種對金錢匱乏的恐懼打敗。只是轉頭看到一張兩百塊得獎發票只兌到今天,還是一邊覺得驚嚇一邊覺得確幸地奪門而出換錢。真是對自己苦笑。
 
近一年日子,收入極微、不穩定,直到很後來,才漸漸安於現狀,過程裏,很多自我說服很多自我鼓勵。我會跟自己說,商業機制習慣用薪水決定一份工作的價值,但那不是你的價值,不要感覺被否定;「你不理財」就是你的選擇,也是價值可能所在之處,找不到就慢慢來,找到後要努力奔向。雖然我常常覺得一切新的經驗都很可怕。
 
像是手邊的工作,正四處與人談廣告交換,彼此曝光彼此需要告訴世人的商業消息。説它可怕,不是這件事可怕或困難,而是過程中,會有人爽快大方地回應,也會有人不停試探性地迴避你的條件卻想從你身上得到其它。我不單純認為那叫談判技巧,或叫自私。因為在商業機制下的工作場合與人際關係,最終被稱頌的,往往指向獲利。我會跟自己說,你已經在那個人身上,看見對金錢匱乏的恐懼了;人們順從恐懼,以免與它迎面相逢。但我也曾反駁,工作裏的自我學習或結交人脈,不值得被稱頌嗎?我想可以。但最終目的如何不是服務同一套機制下,衡量「價值」的標準?我的意思是,我們學習成長、廣結善緣,最後為了成就什麼?獲得更多工作機會(賺更多錢),還是其它。
 
但察覺他人的恐懼並不使我釋懷。恐懼,莫非能相互通聯嗎?就像《怪奇物語》裏,那個上下顛倒的空間(The Upside Down),它與常軌世界並存,常人平時不會看見,可一旦感受恐懼,或某種執意前往的意圖被雙雙接通之後,人便會跨過兩座世界之間的界線,墜入幽冥。當我必須為了金錢,去與他人溝通、說服,無疑就像拿出我對金錢的恐懼去撞擊對方的,破口一旦出現,那個上下顛倒的空間,便會開啟。我好奇,許多已經看似非常富有的人,為什麼總還是想方設法,要從別人身上攫取更多好處、攢存更多金錢,讓金錢匱乏的恐懼變成無處不在的蟲洞,相互增強、循環?
 
母親以我的名字呼喚銀行借貸,是印象中,自有正職工作的固定收入後,便遠古洪荒般的存在。縱使我的聯徵紀錄,沒有留下污點;我的生活好像過得不賴,能與朋友吃飯,出去玩,偶爾還能出國。但自幼稍懂世故,便感受父母為金錢匱乏而起的爭執與顛沛,像從此把自己留在上下顛倒的世界中。其實我並不清楚,金錢匱乏是他們關係困境的因或果,就像我並不清楚,父母對我的影響是因或果。只是,不足的恐懼經年糾纏,我不斷懷疑現在未有不足,代表以後也能免於不足嗎?是否踏錯一步,就要掉入真正的貧窮?真正的貧窮於我,又能有什麼詮釋,好讓我找到抵抗的立足點?
 
如何免於金錢匱乏的恐懼?還能怎麼做比較好?
 
有人也曾有類似的困難,可是已經攻克,或找到平衡方式與之共處的嗎?如果願意,不妨留言或訊息給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